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冲突升温媒体大楼被炸,为何炮火中受伤的总是记者?

杨在扬 庖丁解news 2022-03-17

   “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加沙)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 ”


——《撒迦利亚书》9:5


1小时生死时速


自巴以周一(5月10日)交火以来,截至5月15日,已有132名巴勒斯坦人在此次交火中身亡。另据以色列当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以方共有8人丧生。 据外媒报道,哈马斯于15日清晨从加沙向亚实基伦(Ashkelon)和阿什杜德(Ashdod)等以色列城市发射了大量火箭弹。此后不久,以色列国防部发布推文,承诺一定会对此作出回应。 

▲图为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拦截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阿什凯隆发射的火箭弹。

以方回应的方式却令人“大跌眼镜”。据报道,以色列军方在没有经过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就展开了对加沙难民营附近的一所房屋进行了空袭,造成至少10人死亡;数小时后,以色列将美联社(AP)、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等国际媒体驻加沙的办公楼夷为平地 

▲图为当地时间5月15日,以色列军方空袭了加沙地带一座办公楼,楼内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美联社等媒体的办公室。

美联社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及约旦分社社长Joe Federman在接受CGTN采访时透露,“分社同事接到房东电话,被告知一小时内撤离……我们很心痛,这栋大楼就是我们在加沙的家”。社交网络流出的现场视频显示,驻站记者们试图在撤离前的时间内抢救设备器材。另据半岛电视台报道,驻站记者、该楼房东等曾分别请求以方将打击时间延后10-15分钟以撤出器材,但遭到拒绝。 

▲图为当地时间5月15日,以色列军方空袭了加沙地带一座办公楼,楼内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美联社等媒体的办公室。
轰炸发生后,美联社社长加里·普鲁伊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对以色列军方瞄准并摧毁美联社及其他多家媒体驻加沙办公楼的行为感到惊惧。”另有包括美联社在内的多个当事新闻机构称,并无证据显示该楼内存在以方声称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情报部门的‘军事资产’和媒体办公室。”


各界发声齐谴责


除当事媒体外,各方媒体和观察家纷纷对以色列攻击媒体的行为表示谴责与担忧。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15日在其微博和推特账户发布博文,表示“作为一名媒体人,必须谴责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半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所在大楼实施的轰炸。无论以色列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这一行动都是不可接受的。”路透社驻黎巴嫩记者Timour Azhari在其推特账户写道:“全世界致力于媒体安全的人士都应对这一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在16日发表声明,对以色列空袭媒体大楼“深感不安”。

 

▲图为胡锡进15日微博截图。
华盛顿邮报5月16日援引“保护记者委员会”(The Committee to Project Journalists)文章称,该委员会对以色列“故意破坏媒体设施,以阻挠对加沙地带人类苦难的报道”表示关切。委员会督促以当局“确保在加沙地带报道巴以冲突的记者新闻自由及人身安全。” 美国防务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其推特账户对此评论称:以色列国防军明知是媒体驻地还要发动攻击,且只给1小时的撤离时间,是“蓄意而为”;巴勒斯坦金融专家、人权活动家Ramy Abdu则认为,以军这一行动“警告世人,以色列正在通过停摆媒体以掩盖其战争罪行。”


战争已不分“前后方”


自现代媒体出现以来,战地记者始终是战争最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军校毕业后不久便被聘为战地记者,并因其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的传奇经历声名大噪;在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海湾战争、波黑内战、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战地记者们用海量的一手现场照片与报道,为读者还原战争原貌,记录战争历史
 然而,现实更是残酷的。随着战争技术不断发展,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战节奏加快,武器杀伤范围越来越大,战场已“几乎无前方后方之分”。前方和后方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伤亡危险无处不在。在战争中,记者们在战地进行报道遇到的危险越来越大。 

▲图为当地时间2021年5月17日清晨,以色列战机继续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加沙地带的建筑物上空升起了大火和浓烟。


数据显示,在二战苏德战场,仅苏联《消息报》就有44名记者牺牲;而在太平洋战场,共有54名记者牺牲在报道的最前线。整个越南战争中有63名记者殉职;波黑内战前两年,死于巴尔干半岛的各国记者就已达到68人。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中,投入战斗的北约部队无一伤亡,相对在贝尔格莱德南联盟阵地,仅记者就有10余名殉职。在1999年美军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中,三名中国记者牺牲。 在今日的加沙地带,历史又一次重演。好消息是,楼中的所有居民包括媒体记者都已在攻击前安全撤出,无人伤亡;但在21世纪已过去20年的当下,仍能看到一个“现代国家”“发达国家”对记者这一并不会对战争进程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平民群体施以如此的暴力手段,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如果没有战地记者们记录下的战争历史,我们人类又该如何从战争中汲取教训、人类的文明又谈何进步呢?

▲图为以色列对加沙发动空袭,一栋塔楼被击中后“消失”。


如无法阻止战争,

就把真相告诉世界……


毫无疑问,战地记者可谓是记者“兵种”中的“特种兵”。当前,战争在变,战地记者采访和传播手段等也在变,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能力、专业和特殊业务素养,已成为战地记者“特种兵”的“四大基本功”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传奇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勇敢的战地记者们不畏枪林弹雨的危险,深入战争最前线。1944年普利策奖得主,美国知名战地记者恩尼·派尔跟随美军踏遍了太平洋战场的每个角落,其报道获得200多家报纸刊载;1945年4月18日,他在琉球群岛的伊江岛前线采访时,被日军机枪手开枪命中头部殉职。 

▲图为巴以冲突期间,加沙地区一家炼油厂遭袭,冒出滚滚黑烟。
这样的事例在中国战地记者中也不胜枚举。年轻的新华社前线新闻记者宋大可在1947年9月,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的战斗中,为了能够近距离观察战场情况,他赶到突击营前沿阵地,在战斗即将结束时被炸弹命中,不幸牺牲。 可以说,在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的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在一线作战的军人,但真正的战地记者从未因此止步。对新闻价值的追求和面对危险毫无畏惧的勇气,得以让世人了解战争的全貌,思考战争的价值与意义 

▲图为巴以冲突期间,人们在受损严重的街头行走。
除了异于常人的勇气以外,战地记者还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对形势的判断力。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一生曾以战地记者身份亲历20世纪欧亚大、小战争,他的新闻稿件用词洗练、单刀直入,着力于展现战争的真相。“老兵们始终满眼倦态,士兵们听着同样的谎言,尸体上总会飞出苍蝇。”他曾于1941年2月以战地记者和美国政府调查员的双重身份来到中国,在考察后他认为,“日本永不可能征服中国”,还曾对中共地下党组织人员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注定失败,因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体现了他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 

▲图为加沙地区街头散落的碎片。
在战争环境下的野战生存能力和军事常识也是战地记者的常备技能。诸多知名战地记者本人曾有过军旅生涯或具备丰富的生存技能及军事知识,以保证在战场环境存活的情况下,高效专业地完成战事报道;此外,现场采访能力也十分重要,具有感染力的文字,是冷冰冰的图像无法代替的。诺贝尔奖得主,白俄罗斯传记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尽管未曾亲身经历战事,但她通过对战争和灾难亲历者的采访中,个体情感与时代洪流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通过关注“边缘个体”向读者展现了战争的另一面。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访与写作为战争报道带来的独特力量。 

▲图为当地时间5月15日,巴以冲突期间,加沙地区当地民众从损毁的楼里探出身子张望
每个爱好和平、热爱生命的人都不愿看到战争的发生。然而,战争的阴影如同附骨之疽,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一句流传于战地记者之间的格言,也许可以解释这份事业:“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  


作者:杨在扬

编辑:宋怡霄


推荐阅读:

如何让古老故事“潮”起来?这些年轻记者的“复盘”信息量很大!

中国新闻奖初评作品公示,小心好作品因它“一票否决”!

把气象新闻写成段子!美女记者手把手教你做“追风达人”

会议报道深似海,财经记者如何“海底捞针”?

爆款必杀技!主题报道如何打出“太祖长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